水土流失

2019-05-09

在山区、丘陵区和风沙区,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可以说,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地面坡度陡峭,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高强度暴雨,地面没有林草等植被覆盖;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诸如:毁林毁草,陡坡开荒,草原上过度放牧,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植被后不及时恢复,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状况如何?

据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流域水土流失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2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36.1万平方公里,风力侵蚀面积2.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上中游山丘区,上游地区(湖北宜昌以上)水土流失面积27.33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71.1%;中游地区(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水土流失面积10.94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28.4%;下游地区(江西湖口至长江入海口)水土流失面积0.2万平方公里,占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的0.5%。

那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又有哪些特点呢?


流失面积广,流失量大。

长江流域山丘区面积大,不少地区山高坡陡,降雨集中,易蚀岩层和土壤广泛分布,加之人为活动强烈和长期不合理生产建设活动,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总量均居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首位。据20世纪80年代中期遥感调查,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区的土壤侵蚀总量达到22.4亿吨左右。主要分布在陡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

侵蚀类型复杂多样,但以水力侵蚀为主。受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水土流失类型复杂多样,包括了水蚀、风蚀、冰川侵蚀、冻融侵蚀、重力侵蚀和泥石流、崩岗等多种类型。流域大部分地区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但在部分地区多种侵蚀类型可以在同一地区不同地带出现。


坡耕地水土流失后果严重。

据统计,长江上游山丘区坡耕地面积1亿多亩,其中大于25度的坡耕地0.3亿多亩,土层厚度一般仅在30~50厘米。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年均土壤流失厚度为0.6~1.5厘米,20年以上坡耕地表层土壤就会全部流失,出现土地沙化或石化,甚至丧失农业利用价值。

水土流失具有隐蔽性。

长江流域山丘区地表组成物质颗粒较粗,流失后大多滞留在坡脚,或被就地拦蓄,进入河流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河流输沙量一般远小于地面侵蚀量。据对16条典型流域的分析,泥沙输移比平均为0.23左右,这与黄土丘陵沟壑区泥沙输移比接近于1的情况大不相同,因此长江流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能简单地以干流输沙量反映出来。另一方面,长江流域水热条件较好,利于植被的生长,但现有林地大多结构不合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最有代表性的是中游地区的马尾松纯林,具有“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特点,形成了青山掩盖下的水土流失。

生产建设活动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

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至2018年,流域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水土保持方案近8万个,防治责任范围达到3万平方公里,因开矿、修路、城镇化建设等生产基本建设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地表地形,极易造成新的人为水土流失。

流域水土流失会造成哪些危害呢?

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总量均居全国七大江河流域的首位,水土流失是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问题之一。流域水土流失会造成以下五个方面的危害。

1、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水土流失造成坡地肥沃的表土流失,土层变薄,氮磷钾养分下降,土地贫瘠,质量下降,甚至母质基岩裸露,丧失农业生产能力。云南省巧家县木石乡原有1000多亩草地,开荒耕种20年左右,已成为寸土无存的一片石岩。

2、降低水源涵养能力,加剧干旱和洪涝灾害。由于植被减少和土层变薄,导致土壤水源涵养能力降低,泥沙淤塞沟道、山塘,降低了防御干旱、山洪灾害的能力。不少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山泉枯竭,导致人畜饮水困难。遇到暴雨山洪泥沙俱下,泥沙掩埋沟道周边农田。

3、生态恶化,群众贫困。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植物和动物种群减少,旱涝频发,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群众生活贫困。

4、泥沙携带污染物进入河库,影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进入河道和湖库的泥沙,能够携带一定量的化肥中氮磷钾养分和农药残留物等污染物,对保护水库水质安全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5、降低水利工程效益,对国家基础设施和群众生命安全构成潜在威胁。水土流失导致中上游塘堰、湖库、渠道、河道淤积,降低防洪减灾功能,加剧中下游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山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潜在威胁。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