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黄河 重识使命 ——读《天下黄河》

党 华
2021-09-14

一条大河波浪宽,绵延流淌多少年。

黄河,这个蓝色星球上持久的存在,中国人集体记忆中重要的元素,孕育了华夏文明的重要现场……我们真的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它的恩怨情仇吗?

黄河又是一条永远写不尽的大河,人类生存的依仗和文化建树的载体。无论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还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怎样写都无法穷尽它呈现于世间的或实或虚的养分、启示和秘密。

河南文艺出版社新近推出的泛文化读本《天下黄河》,是人文学者张真宇和水文作家蔺生睿的联袂奉献。本书从时间和空间的不同维度,从文明缔造和河流管护的不同层面,为读者讲述了这条大河的生发、演变,它遭受的苦难和它见证的辉煌,它创造的文明和艺术。

读了这部《天下黄河》,我们被告知,黄河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的性格。

书中描写了从黄河的起源,河源地到入海口数千公里的曲折行旅以及往复循环的河流生命,在亿万年间所创造的华夏文明的不断生长、衍变、传播。从水文的角度,阐述了历代对黄河治理和管护的实践、探索、得失与反思,从文明和科技两条线为读者提供了认识黄河的全新视角。

诚如李洱先生在推荐语中所言——该书的写作突破了以往黄河叙事的窠臼,既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更加注重过程与求证,也不疏离诗意与体验。尤其基于地质、考古以及人类学美学视角的深度开掘,使这个来自生命本体写作的黄河故事更加不同寻常。

该书语言凝练睿智,具备通识读物的典型特质,比如谈到时常被人类误解的洪水,书中这样表达:洪水是河流生命的一种透彻表达,是河流动力的高峰体现;洪水是带功的,除了冲沙减淤、荡涤和分解污染,还有不断补充地下水、改善地表水的可再生过程的功能;季节性洪涝是陆生动植物获得大量水源从而保证繁衍的规律性补给……人类应该善待河流,以水为师,因洪受益,与河共舞。

……

近年来随着人类与黄河对话的日渐频密,国人对黄河文明探究的进一步深入,真正客观认识这条母亲河显得愈加必要。为讲好黄河故事,传达黄河力量,传承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以正本清源的初衷向社会各界呈现一个主体的黄河、本原的黄河、汇纳百川和辐射八荒的黄河,此次策划出版泛文化读本《天下黄河》,恰逢其时,将对巩固黄河文明的中心地位、端正读书界以及社会大众对黄河文化的正确认知产生深远影响。

本书语势严谨而不乏激情,叙述富于思辨。本书第一作者张真宇先生曾经全程徒步考察黄河,提出“河流伦理”“水伦理”等概念体系,发表有关河流伦理体系论文、随笔以及电视纪录片解说词数十万字,主创出品《重读大黄河》《见证黑河》《大河圆梦》《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等纪录片数十部。第二作者蔺生睿毕生供职于黄河水文系统,是一位资历丰厚的老水文人。二位作者各自发挥所长,在对黄河的解读中优势互补,实现了协作双赢。

该书除了诗意化的表达以及水文史和水文科技的普及,还有主创高度概括、精心准备的附录一“4000年黄河治理理念的演变”,从尧舜时代直到2020年,严谨地划重点。附录二“黄河流域历代王朝建都表”,附录三“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对照表”,尽显通识读物的可读可查可信可用,有一定的文献资料价值。

了解黄河,就是了解我们这个民族的根基。爱护黄河,与河共舞,就是我们的沧桑正道。正如后记中所说:我们不是要把这本书写成考古,写成水文,写成流浪记或旅游指南,我们甚至在时间和空间的叙述上都说不上严丝合缝无懈可击,有大量的留白、大量的说不清道不明需要读者的参与,给出谜底。

在本书正文的最后一章“生命之约”,作者写道:人类精心呵护着一条伟大河流的健康,黄河也顽强表达着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心声。

这是河流和土地的生命,问候着,触摸着,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在这个变迁的世界里,人与黄河,共同谱写着坚韧而忠贞的生命传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