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自闲适的家中至龙门水文站已有旬月,所见所思,感受颇多,现记于此。
思想的转变——“简”
来到龙门站,第一个感受就是“简”。思想上的由繁至简,行动上的由广至细。与在象牙塔的时光相比,后者在一堂课可以中领略三峡工程的设计理念,也可体会南水北调工程的理论方向,但在基层你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水文勘测工。但平凡不代表平庸,工作中的“简”也并不代表简单或无聊,而是代表一种生活工作的态度。正如人是社会的螺丝钉,职工也是单位的螺丝钉,任何工作都需要细化与精益求精,而简单的测流取沙想要干的得心应手,也不见得会不比一道高数题难。青年人总避免不了眼高手低的毛病,而这里就是最好的诊疗所。我最初也怀有不解,这些基础的工作能体现出我的价值吗?但当同事们轻车熟路的完成操作而我却一筹莫展之时,我才明白“简”的道理,只有耐下性子,清空读书时的傲气,虚心学习才能进步。
生活中的情感——“真”
由于龙门站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单位为家”从一句口号变成了现实。所以站上不仅有严谨的工作,也有饱含温情的的生活。而在我来到龙门站这段时间里,不管是几十年工龄的老师傅,还是比我早上班几年的前辈,都对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毛头小子多有照顾。无论是吃完饭时的关心“吃饱了吗?”,还是工作时的提醒“那里比较危险,平常少去”都让我心生暖意。记得刚来的时候后,我的空调出了故障,向朱洪雁站长反应之后,他非常重视,仅用了一天就找人来把我的空调修好,使我不用忍受炎热之苦;在我对业务还一知半解时,同事们总是耐心对我讲解,并留心让我亲自操作实践;对于生活模式的转变,同事们也一一向我交代规矩和窍门。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不体现出龙门水文人的真诚质朴的情感。古语有云,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站上的前辈们不仅教我许多业务知识,也在生活中对我关心解惑,相比于学校里的某些“句读者”来说,这里的职工更给了我“师”的感觉。正是因为大家真切的情感,我才能克服生活生活上的诸多不便,真正融入了这里;也是因为这情感的传承,一代又一代的水文人才能扎根于这黄河绝壁之上,谱写出属于龙门水文站的英雄故事。
肩上的重担——“责”
来到龙门水文站,给我最大的触动还是让我真正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水利行业是国家的基础行业之一,功在社稷,利在千秋。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说明黄河治理更是水利行业中重要的一环。但直到真正来到龙门站之前,我对黄河水文的理解是懵懂的,黄河在我的脑中是一串串的数据、几张照片和试题中的背景,直到我真的站在黄河前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她的波澜壮阔,他的波谲云诡。通过历史资料我看到,自周定王五年即公元前602年,黄河就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直到两千多年之后的现代,仍然在不断的产生自然灾害,例如1982年的黄河洪灾。可以说治理黄河,是中国水文事业的重中之重。而测验工作所得的数据就是治理黄河问题的基石,任何一个谬误都可能造成防汛决策的失误。面对未来工作中的挑战,我在紧张之余,更多的是感受到了身上的责任。但联想到无数治黄安澜水文人先辈,他们并不如我这般幸运,生活上衣食住行都有保障,工作上有诸多先进设备仪器相助。尽管条件如此艰苦,黄河水文人依旧以严谨的工作态度,高涨的工作热情。在没有先进生产设备辅助的条件下,在身处生活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他们硬是靠着最原始的测量仪器,靠着对水文事业始终如一日的责任与担当,一步步背着仪器跋山涉水,开创了一代又一代属于黄河水文人的辉煌。而在技术条件和生活水平都有巨大进步的今天,我们可以不用风餐露宿而是在干净整洁的食堂里用餐,也不用跋山涉水而是在机房里动动手指就能完成测报,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先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享受了时代进步红利的我们,理应担当起身上的责任,把黄河水文事业发展的越来越好。
对于正确的人生理想有这么一段定义;“正确的人生理想要与国家和民族发展相向而行。”而在龙门站的旬月时光,更让我坚定我选择的人生道路是一条与国家和人民同行的光明坦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要努力充实自己,认真完成人民和国家交给我的任务,使自己成为现代化水文事业的栋梁之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属于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