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长江文明·江渎华章”学术研讨会
在成都举行
专家学者们聚焦江渎文化
与长江流域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深入探讨
究竟何为江渎文化?

在中国古代
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并称“四渎”
江渎专指长江
江渎文化
是长江流域特有的水神祭祀文化
以崇祀江渎神为核心
成为长江文明的重要精神象征

“祀江渎即重水利”的治理智慧
贯穿中国两千多年治水史
是历代王朝融合信仰、礼制与水利
的治理典范
李冰治蜀时期
深入体察蜀地民俗信仰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
“从水上立祀三所”
修都江堰工程同步设立祭祀场所
以三牲、珪、璧沉于江中的礼仪祭祀
既感念江河馈赠,又祈求工程稳固
契合“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工程哲学
将水利设施转化为承载信仰的精神地标
强化民众护堰护水的自觉意识

秦代统一六国后
构建全国性山川祭祀体系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
“江水,祠蜀”
蜀地设立固定江渎祠畤
按春秋时节、旱涝节点举行标准化祭祀
祭品与礼器严格遵循等级规定
确立蜀地江渎祭祀的核心地位
因古人视岷江为长江正源
此举为长江水利治理奠定礼制根基
既宣示国土主权
更凝聚民众尊江护江的文化共识

西汉初年
延续江渎祭祀
在成都正式修建江渎庙
朝廷“数使使者祭之”
将祭祀升级为国家常态化仪式
汉宣帝时
曾短暂移祀江都
唐时
仍回归成都为核心祭祀地
江渎庙逐步成为官方祭祀圣地
成为治水经验交流与技术传承平台
推动长江流域水利治理走向规范化

宋代成都江渎庙进入鼎盛期
祭祀规模与规格大幅提升
宋太祖赵匡胤派设计师重修庙宇
让江渎庙“杰阁广殿,修廊邃宇,闻名天下”
后来
出任益州知府的文彦博
着手扩建江渎庙
相传当地遭遇天旱时
文彦博到庙中祷告
很快便降下甘霖
当年粮食大获丰收
江渎庙也进一步成为
民众与官方寄托水利祈愿
凝聚护江共识的精神场所

明太祖朱元璋重整国家祭祀体系
将江渎神纳入“五岳五镇四海四渎”正祀
据《大明诏旨碑》
册封其为“南渎大江之神”
明确祭祀规格与礼仪流程
提升江渎祭祀的国家战略地位
将护江治水
上升为关乎国祚民殷的国家责任
强化中央对长江生态的统筹治理

现在
四川博物院藏明代江渎铜神像
作为全国唯一存世同类文物
见证古人敬畏自然、感恩江河的情怀
两千年来各朝代的制度化举措
将江渎信仰转化为实际治水行动
凝练出顺应自然、系统治理的哲学思想
为当下长江生态保护提供珍贵历史借鉴

今天
江渎文化不再是香火缭绕的祭祀
而是新时代治水思路的文化根脉
它让“天人合一”从抽象概念
变成可触摸的千年实践
它让生态优先
从历史选择变成文明必然
深挖江渎文化
能够让古老智慧滋养现代生态文明
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