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机镇
一个听起来充满希望的地方
却一度缺水又缺粮,饥渴交迫
如今一条条天渠穿崖而过
清澈的渠水汩汩流淌
这就是绝壁天渠

贵州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的绝壁天渠 图片源自贵州日报
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区的生机镇
地处赤水河上游
这里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岩石裂隙发育,透水性好
地表水留不住
当年的歌谣这样感叹:
“生机公社山连山,远望大河喊口干。
缸里没有三碗水,既愁吃来又愁穿。”
新中国成立后
这个山村小镇迎来了
翻天覆地的时代巨变
尽管当时百废待兴、物资匮乏
但是党和政府积极回应
农民缺水盼水的呼声
毕节县农水局
几次派技术人员前往生机镇镰刀湾村勘测
着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问题

当年人们根据地理模型研究讨论水利工程建设方案 图片源自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1956年
一支由68人组成的凿渠队伍
带上钢钎、錾子、锤子
开启了生机镇绝壁天渠的修建
为了节省翻山越岭往返的时间
凿渠队员们直接从家里扛起背条上山
长期居住在悬崖上的山洞里
每逢春节,在山洞口点上半截炸药
便当做除夕夜里迎接新年的鞭炮
锤打錾敲、悬崖吊人
人工筑坝、土火药爆破
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
在绝壁上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前推进

左图为人们在悬崖峭壁上修凿水渠的历史照片,右图为修渠人从山顶垂吊下来,悬在崖间施工的画面 资料图片
1958年春天
生机镇第一条绝壁天渠建成通水
为响应国家攻坚克难造卫星的号召
特取名“卫星天渠”
1958年
卫星天渠获得了国务院授予的
最高水利建设成果奖

20世纪60年代,村民搬运绝壁天渠灌溉丰收的稻谷 资料图片
卫星天渠的成功修建
让生机镇其他村
看到了摆脱干渴和穷困的转机
开始纷纷效仿
20多年间
在各级水利部门的技术支持和帮助下
当地村民投工投劳
在悬崖绝壁间
开凿出10条、总长130多公里的
绝壁天渠
同时建了8座水库
水渠修成后
渠水所到之地
荒山变良田,瓜果满园香

生机镇水渠与水库分布示意图 图片源自七星关区融媒体中心
如今,天渠旁的危崖上
仍能不时看到当年的标语
“报效祖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自力更生 勤俭办水利”
……
这些文字虽然只留下石灰涂抹的印记
却闪耀着那个年代
崇尚奉献、众志成城、团结奋斗的光芒
如今
10条天渠中
卫星渠、高流渠、镇江渠等
8条依旧水流潺潺
哺育着全镇5万多亩耕地和3.5万余人民
为了维护天渠畅通
当地村民自发成立
绝壁天渠维护志愿服务队
对天渠进行巡护

护渠队员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巡护高流天渠途中 图片源自新华社
生机镇“水贵如油”的日子已成历史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扶下
当地改善灌溉水渠条件
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组织农民大力发展沿河立体生态农业
种植柑橘、李子、刺梨等特色作物
高速公路越山河而通
山林特产得以端上各地人民的餐桌
不仅如此,当地还挖掘红色旅游资源
在镰刀湾村建成绝壁天渠陈列馆
展示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毕节市七星关区生机镇高流村使用绝壁天渠灌溉的稻田 图片源自新华社
如今的生机镇生机勃勃
水库蓄水量达154.49万立方米
天渠灌溉农田13700余亩
绝壁天渠中流淌着的水
无声讲述着生机人民创造的水利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