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发现公布,这个流域文化又添新实证

2025-09-28

近日

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

“西辽河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及其现代意义”

专业沙龙上

河北、内蒙古、辽宁三地考古部门

联合发布了西辽河流域系列考古成果

西辽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之一

本次考古结果

提供了哪些新实证?






西辽河的考古新发现





考古学上的西辽河文化区

涵盖西辽河流域、大凌河与小凌河流域

以及燕山及其南麓至渤海湾的广大区域

行政区划上涉及

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

该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image.png

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器、陶片、蚌饰


作为该文化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北地区近年来发现

30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和70余处商周时期遗址

为研究红山文化等

史前文明提供了关键材料


在内蒙古地区

新石器时代乌兰图嘎遗址

发现房址、灰坑等110余处

出土遗物1800余件

将西辽河流域中轴线建筑布局特点

追溯至距今约8000年

此外

彩陶坡遗址、西刘家屯遗址、

元宝山积石冢等新石器时代遗存

以及小塘山遗址、西大梁遗址、

稻田村南遗址等青铜时代遗址的发掘

均为西辽河文化研究

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

图片image.png

红山文化玉凤


与此同时

辽宁地区的发现

进一步丰富了红山文化的内涵

在朝阳、阜新一带

发现了847处红山文化遗存

其中,仅大凌河流域朝阳地区

就发现红山文化遗址230余处

其中220余处均为新发现






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是

距今6500~5000年前后

活跃在西辽河流域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重要的

考古学文化

以山地为分水岭

分为北侧的老哈河、教来河水系

西南侧的滦河水系

和东南侧的大、小凌河水系

是北方地区最具影响力的

史前文化之一


红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始于20世纪初

1921年

相关遗存首次被发现

1935年

考古人员对赤峰红山后遗址

进行了正式发掘

至1954年

“红山文化”这一名称被正式提出


图片image.png

红山文化代表性出土文物“中华第一龙”碧玉C形龙


红山文化的经济形态

以农业为主

兼营畜牧、渔猎等形式

农作物以小米为主

表明当时已具备一定的

谷物种植技术

农业的稳定发展

为定居生活与社会繁荣奠定基础

而周边丰富的自然资源

也支撑了渔猎与畜牧活动的开展

由此共同构成多元化的生计系统


image.png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概貌


红山文化不仅是

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期的

重要文化遗产

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山文化展现出鲜明的

开放性和包容性

考古发现

红山文化在孕育形成期间

既受到了中原仰韶文化的影响

又保留了西辽河流域的特色

红山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为我们理解早期中国的形成

提供了重要实证


图片


西辽河及其支流

如同大地的血脉

滋养了最早的农业聚落

催生了灿烂的红山文化

新的考古实证

正是我们回望文明源头的窗口

见证着这片土地上

生命与文化的生生不息


分享